朱晓晖在课堂上与学生互动
映象网汝州讯(记者 杨增强 实习生 陈蒙乐) 国学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化的根基,是我们精神的源头,往往会牵扯到我们内心最深处的信仰与传承。为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树立良好的校风,让孩子们切切实实地感受到国学的力量,汝州外国语学校特邀请“感动中国”2014年度人物、被称为“边城孝女”的朱晓晖作为该校国学老师。
汝州外国语学校的校园文化
作为一所高起点、高端化并致力于打造中原名校的学校,汝州外国语学校的目标是培养“中西文化融合、智慧人格并重、本土情怀与国际视野兼备”的高素质人才,而中西文化融合的基础是能够较好的吸收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自建校伊始就把国学纳入了正常的教学课程,目前中小学均开设有国学课程,如书法课、国画课、国学课等,把国学彻底融入学生学习的范围之内,并举办了“中小学书法比赛”、“母亲节朗诵比赛”、“弟子规朗读比赛”等一系列活动。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朱晓晖说:“汝州的文化历史深厚,外国语学校对学生国学文化的教育也开展的很好,这个学校给了我很多爱,我要做的工作是把爱传播出去。”朱晓晖还表示已经有了国学开展的具体计划,包括在小学阶段开展《弟子规》,中学阶段开展《孝经》等的学习,而且后期还会进行家长学校的《父母规》的学习等等。
该校校长耿宝柱表示,国学经典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是德育教育的不朽教材。国学经典需要传承,学校教育有必要把传承下来的国学经典引入到校园中来,引入到课堂中来朱晓晖老师的加入为学校国学的开展增添了坚实的力量,希望国学能够切实地从娃娃抓起,开展丰富多彩的国学教育活动,让学生“与圣贤为友,砥砺品学;与经典同行,奠基人生”。
附:朱晓晖简介
朱晓晖,女,1973年出生,黑龙江绥芬河市民,被称为“边城孝女”,感动中国2014年度人物,德耀中华——第五届全国道德模范候选人。
感动中国组委会给予朱晓晖的颁奖词:十三年相守,有多少日子就有多少道沟坎。命运百般挤兑,你总咬紧牙关,寒风带著雪花围攻著最北方的一角,这小小的车库是冬天里最温暖的宫殿,你病重的老父亲是那幸福的王。
朱晓晖事迹:
朱晓晖的父亲在2002年患弥漫性脑梗塞,从此瘫痪在床,失去了生活能力。为了更好的照顾父亲,朱晓晖辞掉了在报社的工作。为了给父亲治病,她不但卖了房还欠下一身债务。因为不堪重负,朱晓晖的丈夫带着孩子离开了她。朱氏父女在社区的车库里安了家,一住就是13年。
朱晓晖曾是一位有才气的诗人,诗歌在全国获得过很多奖。父亲生病前,她喜爱读诗、写诗﹔而现在她看得更多的是医学护理和养生方面的书籍。老人患病后落下了瘫痪的毛病,腿脚不便,大小便也不能控制。朱晓暉几乎每天都要给他擦洗身体。在她的细心照料下,老人卧床13年都没有得过褥疮。
维持两人生活的唯一来源是老人每个月一千多元的养老保险。父亲治病的开销不能省,朱晓晖就只能去市场里捡人们不要的菜给父亲吃,自己则用咸菜就着米饭度日。虽然生活环境艰苦,但朱晓晖一直努力让父亲生活的更舒适些。老人因为心疼女儿,常常痛哭。
除了每天照顾父亲的起居外,朱晓晖在周末还有一项重要工作,就是给三四个"债主"的孩子补习。对于别人的帮助,朱晓晖感恩在心,她也在用自己的行动把爱和善意传递给更多人。
7月14日下午,记者从有关部门获悉,2017年我省继续实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全省计划招聘农村学校特岗教师15300名。其中,我市计划招聘特岗教师220名,初中教师90名,小学教师130名。
要想让平时学习较好的学生,考出更理想的成绩,那就要适时加以引导,增压力、加担子、给信心、定目标,从而使其迈起更高的起点。王咪只所以能考出那么好的成绩,就是一个成功例子。
《意见》指出,各地各学校要进一步完善师德激励机制,把师德表彰奖励纳入教师和教育工作者奖励范围。
《意见》指出,各地各学校要进一步完善师德激励机制。
8月11日,映象网记者从汝州市教育体育局获悉,由该局制定的《汝州市2016年选聘在外任教教师回汝工作实施方案》已经汝州市政府同意,印发至各乡镇人民政府,各部门及各街道办事处,并要求认真贯彻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