魅力汝州 > 正文

石闯:翻山越岭,为了那束光

2021-01-20 16:21:28  来源:中原经济网

【人物名片】

石闯,郑州报业集团正观新闻特稿中心主任,郑州晚报深度报道部副主任,河南省第三届新闻战线“好记者讲好故事”十佳,郑州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先进个人。系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河南省报告文学学会副秘书长。出版有《尘世现形记》等,在河南日报、华商报、羊城晚报、辽宁青年等百家报刊发表作品200多万字。曾在郑州大学、中国银行等做过60多场新闻业务讲座。

“很多时候,不是在采访,就是在采访的路上。”

作为一名深度记者,这是石闯的日常状态。他热爱这一行,在他看来,记者不仅是见证者、记录者,更是守望者、推动者。从黄河到海河,从嵩山到天山,从橘子洲到白洋淀……他信奉“好新闻是跑出来的”。 “一直很喜欢在路上的感觉,也更喜欢每一次抵达后所收获的丰盛。”从业14年来,石闯的采访足迹遍布大江南北,他常常被一个个平凡而又朴实的人物和故事感动得泪流满面。他常说,“作为记者,只有抵达现场,才能抵达心灵。”

“和记者梦差点擦肩而过”

“我是个文青,写过不少散文,但却做了一个记者。”石闯与报刊的初遇,是在中学,作为小镇青年,他最喜欢看《辽宁青年》。“高考时选了汉语言文学,想着当不了作家,至少可以当个语文老师。”大一时校报招聘记者,他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报了名,谁知这个看似无意的举动改变了他的职业方向。

“感谢校报,开启了新闻梦。”在校报,他的文章第一次变成铅字;在校报,他完成了从学生到“记者”的切换,也对新闻产生了浓厚兴趣。当一个个“豆腐块”在大河报、东方今报、青年导报等报刊上发表,更坚定了他的信心。

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大四下学期,他在一家行业报做编辑,工资低,干得杂,既编版也拉广告,让他很不适应。2006年,从郑州大学毕业后,他信心满满地到一家都市报应聘,然而笔试过了面试却没过,让他很沮丧,“有一次站在十字路口,看着熙熙攘攘的车流,一脸迷茫”。

事后,他才知道,很多同学的职业梦就是这样破碎的。“找工作第一,有的时候你没得选择,和记者梦差点擦肩而过。”他一字一顿地说。一两个月后,凭借大学期间发表的一摞作品,他被破格录用,进入创办仅一年的《今日安报(豫北版)》,那是河南省第一份省报地方版,后更名《河南法制报(豫北新闻)》。

分线口时他做了热线记者,有时会为一个家长里短的事儿,骑车跑上20公里。他自称像个侠客一样,满大街找线索、发名片,跑得多了,市区熟了,他成了当地的“活地图”,哪条街哪条巷哪个广场哪个小区,他都门儿清。

“做新闻属于慢热型,会不断拓展你的人脉、拓宽你的视野。”工作的充实感、发稿的获得感、职业的使命感,让石闯更坚定地奔赴在新闻的路上。

“不出彩就可能出局”

2006年到2012年,石闯在豫北安阳度过了6年时光。月薪不高,属于“月光族”,但却风风火火。“安阳的媒体少,竞争不激烈,我经常发独家新闻。”

当然,有顺也就有不顺。那时,都市类媒体普遍实行末尾淘汰制。2008年有两三个月,一个生活挫折让他情绪低落,消极怠工,稿子数量和质量大打折扣,他从首席记者直接被降为见习记者,让他很懊恼,这成了他的低谷时刻。

这让他意识到,媒体和其它行业一样,“不出彩就可能出局”。

“现在来看,媒体人离职很常见,不少同事也都转型了,但我从没想过离开,因为还没干够。”时隔不久,他又回到了原来的勤奋状态。“山寨呼吸机”系列报道也把石闯从“谷底”拉上了“山巅”,让他体会到了做新闻的职业成就感。

2009年2月,石闯采写的独家报道《“山寨呼吸机”维系少女生命》火了,腾讯弹窗,几百家网络媒体转发。河南日报用了半个版刊登了他的稿件,新华社的通讯里也提到了他的名字。

这篇作品及系列报道,改变了一个少女的命运,成为他的代表作。“新闻无止境,当你爬过了500米、1000米、2000米、3000米,风景是不一样的。”

然而,毕竟地级市,空间有限,回望那段岁月,石闯觉得待得太久了,没有做好职业规划。“20多岁,正是血气方刚、敢打敢拼的时候,早就应该到更大的城市、更好的舞台闯一闯。可是停留在舒适区,像温水煮青蛙,误了自己。”

“有人说媒体是吃青春饭的,也不全对。但确实有个特点,当你想跳槽,却发现年龄大了,尴尬的是几乎没有媒体再为你提供机会了。”石闯说,实际上随着年龄增长,在锅碗瓢盆的碰撞中,你自己就会顾虑重重,也没进取心了。

在正青春的时候,未能到北上广的一线媒体历练,成为他终生的遗憾。

2016年11月,石闯在河南广播电视台演讲

2012年,石闯来到了郑州,进入了郑报;2016年,从业10年时,作为河南省第三届新闻战线“好记者讲好故事”十佳,他站在了灯光璀璨的舞台上。

与共和国同龄的郑报集团,在业内声名卓著。“在郑报,得益于领导的培养、同事的帮助,简直如鱼得水,也越来越热爱这个充满光荣和梦想的职业。”

“缺乏核心,就是次品”

“有几年,河南媒体比如大河报、东方今报等都设有特稿部,但后来渐渐消亡了。《郑州晚报》是中部地区少有的一直保留特稿部的报社。”

入职郑州晚报社后,石闯仍是一名热线记者,接触的大多是纠纷投诉、灾难事故、凡人善举、困难求助、奇闻轶事等。“曾经一天发过6篇稿,很忙很累,看着数量不少,但回头一看质量差,连自己都不满意,可以说遇到瓶颈期了”。

2016年10月,总编辑点将,石闯从东区记者站站长调任专职深度记者,这是他职业生涯的一次飞跃。他的目光从郑州瞄向了全国。因人手紧缺,两年里,报社专职做深度的只有他一人,可谓一个人撑起了一个深度栏目《独家责任》。

“看过很多深度同行的作品,他们对新闻专业主义的坚守,他们推动社会变革的勇气和担当,都给了我营养。”石闯说,深度记者就像特种兵,深度报道处于新闻金字塔的顶端,是拳头产品,更多地承载着媒体人的职业理想与价值追求。

由于郑州晚报在省内有一定的影响力,他又是单枪匹马,常常出现在国内的重大突发事件现场,一名本地同行曾调侃说,“他是河南最后一个深度记者”。

“稿子写得好不好,就看你挖得深不深”。“缺乏独家的核心信息,就是次品”。他深知,深度挖掘的过程,并不总是一帆风顺。采访对象及当地不配合,被辱骂、被威胁、被跟踪或被“说情”、被叫停,他经历多了,也习以为常了。

2018年17个省、2019年13个省,一趟趟远行背后是一篇篇热腾腾的作品,《头号嫌疑人分得百万赃款,16年后成亿万富豪》《大凉山“悬崖村”的隐忍与重生》《重庆悲歌:无法抵达终点的22路公交车》等成为他的代表作,其中10多篇荣获河南新闻奖、中国晚协“赵超构新闻奖”、中国地市报新闻奖等。

2020年7月,石闯在江西鄱阳湖采访洪灾

石闯在中国最西端的77号界碑采访

悬崖村的“心惊肉跳”之旅

在众多采访中,石闯印象最深刻的是在大凉山悬崖村的采访。

2016年11月,石闯在悬崖村采访

2016年11月,石闯在找选题时,有个编辑推荐他去悬崖村看看。

“我联系了新京报的陈杰老师,他去过,说是山体非常陡峭,比较危险。”但他还是去了。那是他第一次去四川。从成都到西昌转乘七八个小时的大巴,一路颠簸到达凉山州昭觉县支尔莫乡。下午四点多,石闯到达了悬崖村山脚下。

陡峭的崖壁,老旧的藤梯……当石闯背着20斤重的背包气喘吁吁跨过第一座山后,他惊呆了。一边是羊肠小道,一边是万丈悬崖,连村庄的影子都看不到。天色渐渐黑了,充电宝电量耗尽,手机关机了,联系不上任何人,“海拔1500多米的大山里,风很大,进退两难,我感觉今天可能要‘牺牲’在这里了。”

求生的欲望让他继续艰难地向前攀爬着。两天后,当他坐在返郑的列车上,熬到凌晨两点,看到报纸电子版更新后,醒目的头版头条《本报记者走进大凉山“悬崖村” 为你探寻大山深处的秘密》,并且发了4个版时,他的眼眶湿润了。

时至今日,回忆起悬崖村,石闯仍旧忘不了令人心惊肉跳的“天梯”。

如今,在众多媒体关注下,悬崖村发生了巨变。2020年,村里住在山上、山下的84户贫困户分批搬迁至县城的集中安置点,住进了新家。这让他很开心。

“当记者,不仅仅在记录,如果能通过你的作品,给这个社会带来影响和改变,给这个世界带来光和热,哪怕一丁点,都值得,这也是你的价值所在。”

双向的压力与收获

一篇特稿五六千字,一个月要写上两篇,这个压力来自四面八方。

“找选题”是所有深度记者的焦虑点,石闯也不例外。“整天在网上潜水,有时候一找就是一星期或半个月,一旦有了线索,该不该做,适合不适合搞深度,也耗费精力,更别说找到独一无二的题材了。”

“选题有了,还要有敏锐的洞察力、准确的判断力。深度的选题往往比较复杂,扑朔迷离,矛盾冲突激烈,得学会排除各种阻力,深入挖掘,层层递进。”

“写稿子也同样费劲。5000字的稿子,看吧都需要一段时间,更别说写了。每写完一篇都要脱一层皮,熬到两三点是常事,有时是通宵,第二天继续写。”

“当然,最难的是突破。别人先到,很快发了,你就很被动,得找更多的细节、更好的角度、更美的呈现。”他经常说,“采访没有突破,市场没有流量。”

一套流程下来,稿子发了,但有时也高兴不起来。他会因稿件的传播效果而烦恼,“辛苦采写的深度报道发了,本来很兴奋,各种平台阅读量得几十万吧,但实际上也就几万,有的几千甚至几百,让你欲哭无泪。”

有压力的时候,石闯一般选择自我消化、自我调节。成年人常见的解压方式,散步、看书或者电影,有时候也会小酌几杯。“现在谁没压力?出了爆款,高兴几天,不出爆款焦虑几天。这也是职业记者的常态,苦也作品乐也作品。”

谈起现在的工作状态,对石闯来说,就是三个字:超满意。

“今天,媒体环境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面临很多困境和挑战,然而内容为王的大旗不能倒,深度报道更是核心竞争力。”2020年7月,他被抽调新成立的正观新闻,负责特稿中心。正观新闻是郑州市全力打造的集“新闻+政务+服务”于一体的新型主流媒体。特稿中心不仅要做深度报道,还要做动态消息。

从冲锋一线到退居幕后,现在他又有了新的、更大的梦想,“那就是和一帮志同道合的小伙伴们一起,以高品质内容生产为核心,专注、专心、专业,为河南媒体在中国的新闻版图上争得一席之地”。说这话时,他的眼睛里泛着光。(作者:申秋雨 许静谊)

文章关键词:石闯,记者,新闻业务讲座 责编:

相关阅读 换一换

今日热点

汝州市法院与市司法局联合召开座谈会 汝州市法院与市司法局联合召开座谈会

精品原创

汝州市农村公路管理所召开酒驾醉驾以案促改专题会 汝州市农村公路管理所召开酒驾醉驾以案促改专题会

读图时代

地市直通车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2 hnr.cn Corpo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

映象网络 版权所有